CA88会员入口部分第32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访谈

分类:【学院新闻】发稿时间:2024-09-18 17:25:10 来源:ca88苹果手机登录 作者:ca88手机版登陆唯一官方网站浏览次数:18

  第32届郭沫若奖学金于4月19日下午颁出,新闻中心此前组织了对部分获奖同学的访谈,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分享获奖同学的喜悦,并借鉴获奖同学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含金量”最高的全校性奖学金,而其中B类奖学金更是通过全校公开竞逐的方式产生的。参加申请、竞选的学生无一不是校优秀生中的佼佼者,而少年班学院的康阳同学则更是“技高一筹”,成为2012年的B类奖学金的“幸运者”。

  康阳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的指导,对此他一直心存感恩。他特别提到了数学系胡森教授。他说,“当年是胡老师把我从冬令营里面选中来到科大。后来他又是我的本科生学导,我清楚地记得,大一开学前,他知道我的基础知识比别人要弱一些,并没有给我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是鼓励我。之后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向胡老师请教一些课业或生活中的问题,他都非常热心地帮助我,并推荐很多书籍给我让我丰富自己的数学涵养。同时随着我自身的进步,胡老师总是能够很好地一方面鼓励我继续努力,另一方面给我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在康阳硕果累累的成绩单中,有一项是他最骄傲的。那就是他靠自己的实力出色完成了英才班所有的荣誉课程,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实践中。他说:“我在大二下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实分析(传说中的实变函数)课程,在许斌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课程的知识有着较好的掌握。之后我获得机会成为10级该课程的义务助教,同时也因为对知识的熟悉掌握,我将测度论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水文数据的处理中,给我的科研合作者提供了新的想法。”

  许多同学都把康阳看作优秀生中的优秀生,而他认为,“我应该不是优秀学生中的优秀生,因为每个人对此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搞好学习是自己的本职,我不觉得成绩好便是优秀;作为一个科大的学生做好自己的科研也应该是本职,所以我也不认为有一些小的科研成果便是优秀。我在科大认识了不少即将在未来成为优秀人才的同学,也是通过与这些‘潜力股’的交流合作,使自己得到提升。但我自己并不优秀,未来会不会,我自己还不知道,只能说但愿吧。”

  康阳善于发现和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在他最好的朋友贺羽身上,康阳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在学习上,他在课程上的表现得到很多物理学院老师的赞赏;在科研上,他大二就发表论文;在社团工作方面,他将一个讨论组发展成科大最大的学术类社团;在创业方面,他自己的公司也马上就要成立了,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投资。”

  不少同学想当然地把康阳看做一个“学霸”,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轻松又自信地回应道,“我只是觉得我们做事应该把效率提高而已,学习是这样,玩也是这样。学习时候我们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努力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娱乐时候也需要讲究效率,一般出行我都会提前制定好计划和日程安排,不将时间耽误在等人或者犹豫不决中。”

  康阳今年已经大四了,四年的学习使他很有体会:“我觉得年轻时候,我们有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不喜欢做的事,这些事也可以分为应该做的和不应该的。做好喜欢做而应该做的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做好应该做而不喜欢做的是一个人成熟的体现,不做喜欢做而不应该做的是一个人自制力的体现,不做不喜欢且不应该做的是人之常情。”

  康阳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他却拒绝成为别人的榜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一切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如果有人问我在所有我认识的科大人中,谁在第一次见面就会给我科学家的感觉,我定会说是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李昴同学。为何这么说呢?无关科研学习,无关郭奖,无关其他,只因他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沉静、低调,与他交谈只觉得自己的心也静了下来。

  李昴同学来自湖北省宜昌市,2009年考入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二转到数学学院。李昴说学了一年的化学,感觉自己还是对数学更感兴趣,所以听从内心的声音,他果断选择了数学。而今获得郭奖也确实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性。可以这么说,天资加勤奋加兴趣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李昴的专业方向是基础数学,他热爱数学,而科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也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浮躁,不骄矜,踏踏实实学知识、搞科研。

  大学四年对于李昴而言,是峥嵘岁月的四年,也是简单平凡的四年。说是峥嵘岁月,因为四年的刻苦努力一朝终获硕果,再没有比郭奖更能肯定自己拼搏和付出的荣誉了;说是简单平凡,因为一天天一月月,学习的过程总是机械反复甚至枯燥,每天如是,四年弹指过,回头想来生活已经极简化了。

  李昴笑谈,他的大学没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可能是没有多少兴趣和动力的原因,平时最多也就是去打打羽毛球,到操场跑跑步。不过也正因如此,自己倒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花在学习上了。大二的时候从化学系转到数学系,大二一年补修了数学系的课程,“转系的话很多东西要自学,当时确实比较累,我喜欢在课后大量阅读书籍,这帮我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扩宽了视野,我觉得这点对我帮助很大。”他说,读书不仅仅是他的爱好,更是融入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就是这样了。说到获得郭奖的感受,李昴深觉自己普通平凡,这种谦虚和低调着实令人钦服!

  谈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李昴说打算去国外读博深造,继续从事他钟爱的数学研究。采访的最后,李昴谈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看法,他说:“刻苦学习的同时我觉得要多多思考,多跟老师同学交流,了解自己所处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和自己研究方向的热门课题,这样学习起来才有更明确的指导方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该博学多思。“我觉得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一点也很重要,另外,对未来要有计划吧。”

  初见胡三乐,这是一个白净、腼腆的南方男孩,沉默,安静。想到他学物理,再联想我的圈子里学物理的朋友,我马上想到一个问题:学物理的学生,尤其是理论物理,是不是多少都有点讷于言?他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回答我:也不是,有的同学性格很活跃,可能是学久了,习惯思考,忽略了表达。

  其实物理并不是他的第一个专业。大二时,他从信息技术学院转到物理学院。他说,转系并不难,甚至由于转系早,之后在物理学院的学习,也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谈到自己现在的专业,胡三乐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学物理,数学底子很重要,兴趣更重要。由于高中时就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他不觉得枯燥无味。他不熬夜,有着再正常不过的作息习惯,上自习累了就玩手机。“我喜欢看网络小说,上自习时经常会一手按着书,一手就拿手机翻起了小说。”他笑着对我说。当被问到转系是不是因为对物理有天赋时,他谦虚的说,“不是啦,是因为物理听上去很厉害!”

  聊到这里,我已隐约感到这个男孩沉稳的外表下,是一颗异乎寻常的安静的心。腼腆的样子掩饰不住他对真理的渴求。正是对梦想不懈的追求,安抚了他孜孜不倦的求知心,赐予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宁静。

  谈到学校首演的反映科学大师郭永怀先生先进事迹的原创音乐剧《爱在天际》,胡三乐坦言,郭永怀先生的事迹让他深受感动,他非常崇敬这样的伟人,也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也能有郭先生那样的胸怀、抱负和牺牲精神。“我觉得科大需要加强人文教育。我们不能学习只为稻粱谋,甚至只看到自己领域里那一点点世界,而忽视了大千世界里别人形形色色的生活,这样会容易自傲,甚至可能走极端。”

  谈到自己的发展,他谦虚地表示,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如果有可能,想出国深造,继续追求自己的物理梦。

  这就是郭奖得主胡三乐同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优秀的大学生,不仅是学业上的佼佼者,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做人生的胜利者。让我们一起祝福他:借着东风,起飞吧!

  初见周丹,第一印象就是她的亲和力,被她恬静的笑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在我们的印象里,“郭奖”获得者也许会很严肃,而她却很美丽,性格也很温柔,在与她的访谈过程中,又感受到了她很有自己的看法,性格中又带着一点小小的倔强。

  周丹是从地球化学专业转到化学系的,但总成绩一直位于班级第一。对于她取得的成绩,她说,自己在学习中从未想过要争第一、拿“郭奖”,而是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探索新领域的求知和享受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充实感才是她努力学习的源动力。

  2009年夏天,周丹从浙江省舟山市走进了科大校园,进入地球化学专业学习。第一年结束时,她的成绩排名第一。

  大二时,她转入化学系。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为了很快使自己融入其中,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做学习委员。任学习委员两年,协调化学实验的人员安排,通知同学课程事宜,协助老师和助教收发作业,组织与07级化学系师兄师姐的学习交流活动都成了她的工作。由于工作仔细负责,她在转系之后很快融入了班集体中,在同学和老师中有较好的口碑。而她的性格开朗活泼,做事积极主动也使她在在同学中有了很好的人缘。

  在课题研究方面,周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大二下学期,她进入傅尧教授的计算组进行工作,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反应过渡态能量及反应关键化学键能量。目前独立进行“格氏试剂中碳镁键解离能的理论研究”课题,已完成精确预测C-Mg键的方法筛选及能量计算部分,建立C-Mg键的基本结构和性能关系模型,课题获得国家创新计划支持。

  大三下学期,她进入徐铜文教授的膜制备组进行工作,主攻高效高质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酸碱反应制备SPPO/SPPESK共混阳离子交换膜”课题的实验工作,旨在通过各组分高分子上特殊的酸碱基团相互反应而达到分子间交联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共混体系的各项性能,目前正在撰写论文;另外“新型交联离子膜的制备与表征”课题的实验工作正在进行中,旨在通过季铵化反应将不饱和叔胺连接到疏水性高聚物上,可通过自交联或外加离子化的功能单体进行共聚交联,得到高效高质离子交换膜,该课题获得国家创新计划支持。

  此外,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她参加了国际遗传工程大赛(iGEM),参与我校湿队(USTC-China)实验工作,随队赴香港及美国参加比赛,并负责团队管理、行程安排、大会联络等工作。队伍课题“自组织细菌”运用核糖核酸开关,通过小分子的结合调控,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调节,从而控制细菌的运动,并借助双稳态开关实现有效分群,达到细菌的自组织,获得国际金牌,为学校争光。谈到参加iGEM的时候,周丹说,这次经历不仅在学术上让她受益匪浅,更是由于参与了团队的管理工作,锻炼了组织能力。

  在学习之余,周丹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她曾任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实践部部长,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带领近100人的团队,组织了军装募捐、“一帮一”启明星导航、无偿献血等,其中“一帮一”活动每年在师生及校友中筹集25万元左右资助款,帮助金寨、海原两地300多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她还资助了一名金寨高中生三年,并鼓励她完成学业,顺利考取大学。参加过两届“科技活动周”和两年迎新志愿服务工作,及一届“三下乡”社会实践。还曾任校学生会权益服务中心副主任,组织了学习生活恳谈会、商家联盟等服务我校学生的工作。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她的组织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她的服务意识,也让她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目前,周丹已入选中日大学生高峰论坛科大代表队,作为副队长,正在筹备比赛相关事宜。另外,她还报名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独立研发的新型高效离子交换膜。她珍惜在科大的时光,再在这个给予自己梦想与希望的沃土上播撒最后一份希望。是科大,让她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位立志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党员。而她将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在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展翅翱翔。

  赵方洲同学来自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美称的江南鱼米之乡——江西上饶,2009年他以第一志愿考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现在实验室主要研究神经生物学方向。谈及四年对科大的印象,他笑谈:“科大是个妹纸比较少的地方,所以是个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哈哈…嗯,这是大实话。”小赵的幽默令我捧腹,整个采访也都是在这样欢快的氛围中进行,小赵同学妙语不断,是一个让人很喜欢和他聊天的人!

  他说科大是一个特别适合做学问的地方,在这里你会有种被推着往前走的感觉,你会有竞争意识,就像是你一开始还没有出国的想法,但待了一年两年看到周围人都在准备、GRE,在做出国准备,你也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潮流所影响,虽然不知这是好是坏,因为这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多元化的发展。

  能够获郭奖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用大学四年的勤奋努力、踏实学习做基石,同时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谈到四年的学习,小赵很谦虚,他说“其实我自己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得到郭奖的。记得大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的GPA只有3.48,在全班大概排30多名,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基础课比较多,有数学什么的,那个我不太擅长,虽然也挺用功,但整体成绩却没多好。然后,就是大一下学期,这个学期传统上是我们生院课最多、最辛苦的一个学期,我那个时候真的挺用功,而且大一那时学校建议原则上不给带电脑,去楼下机房玩电脑也挺麻烦的,所以经常一两个月碰不到电脑……”

  “对,当时还有其他原因。那时候暑假我们生院有去西双版纳实习的机会,但必须要成绩好才能去。你想啊,去西双版纳,那当然好,所以当时就发狠学啦,哈哈……大一下GPA扳回了很多,然后大二的时候,第一和第二学期,我好像都是第一第二名……”

  “嗯,也许,哈哈......可能因为我从小记性比较好,学生物许多都要靠背,我就会比别人背得快些、细些,就容易考得好点,如果说我获郭奖是有什么优势,可能就是我各门课都比较平均,没有什么拖后腿的科目吧,到大三感觉自己没之前用功了,只能说保持成绩没有下滑而已”。

  小赵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打打电脑游戏,参加武术协会练跆拳道,也会去健身,打羽毛球、乒乓球什么的,算是学习娱乐两不误。当问及毕业以后的打算,他说准备去美国读研究生,读完之后的打算还没想好,估计大多数情况下是走科研路线吧。

  说到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小赵说自己实在不是什么榜样性人物,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心得体会的话,“我总是在告诉自己,虽然你现在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但是现在先创造出一个最好的条件,你以后想干什么你就能干什么,但如果你现在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然后你就什么也不干,那么等你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你已经什么也干不了了,所以现在就先要把条件创造好了。”

  袁健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小伙,有着东北人特有的坦率真诚,讲起学习来头头是道,说起东北的炖菜也毫不含糊。在这个90后的学生身上,最难得的,是他那种剥去了所有浮躁后的平实质朴;最可贵的,是使他绝不盲从多数的清晰的自我认识。

  一说到学习,袁健就皱着眉头,说起大一刚入学时的感受,“感觉课业压力大,再加上学校学风严谨,大学比高中还要专心,科大是一个专心学习的平台。”袁健至今仍记得他的高中老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怎样对待你的学业,决定了你将来怎样对待你的事业。读大学后,他对学习仍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勤奋学习的路上步步为营。而正是在科大度过的三年多时光馈赠给他另外一份礼物:对科研的执着。在周围老师、同学的感染下,在科大科研氛围的熏陶中,他逐渐养成了执着的精神,对科研的执着,对事业的执着。“这会让我受用终生。”袁健如是说。

  “并不是我题目做的多,也不是我思考问题比别人快,能得郭奖,是因为我前三年成绩平稳,始终在系里一、二名左右。”

  谈到成绩,这番朴实谦虚的话,正在意料之中。袁健说,他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成绩要稳,学习要连贯。“有的同学这个学期很专心,可能下个学期注意力就转移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平时的学习中,他总是能发现周围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见贤思齐,也是进步的一宝。

  说到毕业后的去向,袁健坚定地说,有的同学选择工作,有的同学瞄准出国,我想从事科研工作。大三时进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跟着师兄师姐们做实验,分析数据,逐渐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在实验中解决问题,他总是能在其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为了让我这个外行明白他们的实验,袁健讲起他们做过的一个实验,这才真正打开了话匣子。从叉车运转时方向盘发生的震动现象说起,他滔滔不绝地讲解发动机是怎样将震动传到方向盘,又是怎样产生共振,导致机器疲劳……虽然依旧听得云里雾里,但是从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对实验的一丝不苟和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选择。大一大二时,我也有从众心理,做科研的态度并不坚定。是导师的循循善诱,让我对科研产生兴趣,他对科研的执着,深深的感染了我,坚定了我做科研的决心。”

  2009年,毛俊骅以化学竞赛、计算机竞赛双一等奖的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入化学学院。初入大学校门的他与其他同学一样,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同时也比其他人多了一些审慎的思考。在对自己的兴趣更加有所了解后,在大一结束时他转入了信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当谈及他对化学和电子这两个看似大相径庭的专业的兴趣时,他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大一时,通过对化学专业的学习,观察能力、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大有提升,从而锻炼了从中提炼出重点并找出创新点的本领,对转专业之后的科研生活还是大有裨益的。从事科研工作时,有些人更善于理性的数值分析,一步步研发出先进技术,然后再对技术进行一步步的模拟实践直至最终能投入应用。而毛俊骅反其道而行之,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初步实验得到直观的现象,再从中挖掘可以探索创新的突破口。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得益于他在学化学的途中锻炼出的观察和发掘能力。

  毛俊骅成绩一向优异,除郭沫若奖学金外,在大二、大三时两年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当向他讨教学习方法时,他说,他只是在课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及时完成作业,按照自己的计划准时预习、复习。这样的学习方法听起来并不难,但贵在坚持,三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才能通向成功的道路。他觉得取得好的成绩并不重要,至少不是学习的第一目的,但是对专业思想的把握一定会带来好的成绩做回报,这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很有借鉴价值。

  在学习之余,毛俊骅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化学院时,他曾是化院辩论队的一员,也加入了化学学院学生会的实践部。因为转专业,不得不退出了在化学院的职务。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为了很快使自己融入其中,他又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主要负责联系出国申请相关事宜,组织沟通师兄师姐经验交流会。他还曾两次与一名数学学院、一名少年班学院同学组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他说,美国赛更重视的是选手的创新能力和对模型的剖析能力,而不是把目光放在更深更难的技术上。

  在校期间,毛俊骅加入了李厚强老师、李卫平老师关于图像分析处理的实验室,主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大三暑假,他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交流。在美期间,他做的仍然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课题,主攻五种动物面目的计算机自动区分功能。

  毛俊骅认为,没有谁能在成功道路上一蹴而就,凭借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春天悉心的播种,秋天就会有丰盛的收获。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恪守努力的方向,并付诸坚持不懈的奋斗,总有一天会叩响成功的大门。目前,毛俊骅即将带着自己的梦想远赴大洋彼岸,将梦想在一个新的平台继续下去。

  林一施是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进入大学以来,获得过多项殊荣: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团员、2009 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2010 国家奖学金、ACM-ICPC亚洲区域预选赛天津赛区银牌、ACM-ICPC亚洲区域预选赛杭州赛区铜牌、科技工作者收入状况调查实证研究优秀调查员、一二九文艺汇演比赛冠军、2011 Google杯2011ACM-ICPC全国程序设计邀请赛金牌、ACM-ICPC亚洲区域预选赛大连赛区银牌、2012 Google Anita Borg女性奖学金、学科知识系列活动程序设计比赛(学术类)一等奖。

  林一施不是那种喜欢考前突击的人,而是扎扎实实的学习。今日事今日毕,如果不是突然有活动或者是大三的那些专业课的实验,她都尽量保证当天或者第二天完成作业。就算上课有听不懂的,也都尽量当天把课上内容看懂。除了大二大三上学期要准备和参加ACM竞赛之外,基本没缺过课。此外,她的作息时间也比较规律,在第二天有课的时候,一般都是熄灯不久就睡了,这样才能保证上课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林一施也有一些很努力但最后成绩不是很优秀的课目,虽然会有点失落,但也都很坦然的面对,只要努力过了、没做过什么对不起这门课的事情,就不会后悔。

  当谈及人生理想时,林一施说自己是那种比较知足常常不会想得太远的人,有的时候想太多反而会让自己很累。她也不喜欢对未来定太具体的目标,因为不喜欢因此把自己能做的事情限的太窄。大学就是一个你慢慢去找你想做的事情的过程,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去慢慢发现你想做的事情,找到了你就去做,也许你做一段时间不喜欢了,那你就再找,然后再做。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有一些外界的压力,但这都没什么,只要你知道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就不会迷茫和遗憾。

  我们会被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学校打磨成不一样的人。合肥、科大、科大的人都是一样的朴素、简单。乍一看,林一施温婉安静地坐着,不嚣张、不急躁、沉稳淡然,但她骨子里仍和众多的科大人一样,有一股不懈、坚韧的劲头。

  四年前,郑银遂对父母说了一句“相信我的选择”后,便只身来到科大。在这个异乡的陌生环境,她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她的目标是出国深造。

  当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想要放弃时,想着她曾经对自己许下的誓言,便有了动力;当因为这片学术的圣土上不一而足的大神而暗自气馁时,她坚信只要自己一直这样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也会实现自己人生的辉煌。

  于是她建议,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向,一个不用十分明确但可以朝之努力的方向,在你想要放弃时支撑着你走下去。即使到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努力过、充实过。

  郑银遂在学习、体育、竞赛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绩,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时刻自信的人,但是懂得如何保持自信。是的,在一个人才济济高手云集的校园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感到自卑,会有那么些时刻觉得自己一无所成。郑银遂的经验是,当你感到不那么自信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其他事情找回自信。她也曾悲观过,于是重拾了自己一直很擅长的体育,运动中,或者比赛中那种紧张而又努力超越的心情,就像平常生活或者学习一样,就这样,她在体育上找回了自信,也感受了人生。

  郑银遂是个兴趣广泛、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颇为擅长体育的她有着男孩子的性格,于是她尝试着在课余时间学习素描、小提琴来完善自己。在这些课余活动中,有效的放松了自己,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郑银遂在科大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过,尝试过曾经完全没有涉及过的领域,努力地学过开心地玩过,最终还获得了象征科大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学金”,她说,这样的大学生活也算是了。

  作为合肥本地人,孟清扬与科大可说是有着不解之缘。小学就读于科大附小,随后升入科大附中,到如今,他已将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一并交付与科大。

  虽说是合肥本地人,又与科大朝夕相处了多年,可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时,孟清扬经历的种种不适并不比同学少。“其实刚进入科大时,我是个有些自卑的人。”他坦言。科大不乏强人,为数众多的大牛们总让人倍感压力。对于未来的迷惘与对于自己的质疑,无不让大学生活显得辛苦而沉闷。尤其当看到原来的朋友在大学里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时,内心的压抑更是难以描述。科大的基础学科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最初为了紧跟课程,他几乎将时间全部用在自习室里,以致将此作为每天例行的习惯,“有时周末回家放松半天,都会有些负罪感似的”。而忙碌与忧虑中,大学生活,似乎与最初构想的悠闲美好渐行渐远。但正是对于自身的不确信以及唯恐落后的心情迫使他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他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成为了Top 1。“最终的成绩,真是让自己也挺惊讶的。”

  在科大,学业总是最核心的话题。对于学习,孟清扬有自己的心得。“学习不要太功利。取得漂亮的分数与真正学好一门课,虽然有很强的相关度,但是并不等价。考试侧重于掌握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而不仅仅是掌握它。”

  大学的学习方式毕竟与中学的学习方式是迥然相异的。大学重在培养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应当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而非做只是机械刷题、通宵的学霸——最终的比较标准不是时间和数量,是能力。善于寻找问题根源,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将教材内容理解并融会贯通,是他的体会。此外,还要重视及时预习、复习、稳扎稳打。每堂课的新内容都非常多,想要在课堂上将全部内容消化掉,有些天方夜谭。

  学习是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若将学科变成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对于喜爱的学科,GPA只是副产品,学懂学通了,成绩没道理不好;只有那些头疼于应付的课程,才会让人为GPA忧心。

  “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他说,虽然大一上学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每天拼命自习的单调生活让他开始反思这样做的意义。“长远来看,单纯自习不论是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对提高实践能力都没有太大意义。”学业之余,孟清扬开始了丰富自己的课外时间。

  孟清扬大一时加入了管院学生会,学生会活跃而融洽的气氛与丰富精彩的组织活动让他获益良多。“加入社团和学生会,最重要的是获得更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而组织凝聚力与团队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

  尽量多与他人交换想法与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整理思路,也能够得到新的灵感和启发,课余要多与他人接触,不论是简单的共同自习、讨论作业,还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经验交流与讲座报告。有时,前辈给出的经验之谈可让自己免走许多弯路。至于团队气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这种感觉多么好。团队协作的过程,恰恰是个人迅速成长的过程。

  大三时孟清扬参加了持续约两个月的理财大赛,复赛与决赛时都和团队一起熬了通宵。团队刚组建时,因为成员的想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复赛时任务完成得很辛苦。孟清扬说,最难忘的是那时熬到凌晨两点,实在想要放弃了,便交了个并不完善的方案,但邮件发出后,指导老师几乎是立刻给了回复,这让大家备受激励,重新振作,并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任务。决赛时,团队的配合更加默契,最终顺利通过了上海的答辩。

  孟清扬还是武术协会的资深成员,与双截棍结缘很早,大学时遇到好的教练,课余生活因此而增色许多。

  许多人总是有长远而辉煌的大计划,恨不得把一生都规划成蓝图。但不要忘记,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时间在向前,人的经历和阅历在变。最初的目标,未必便是你最终划出的人生轨迹。急于构思未来,难免眼高手低。行到关键处,每一个选择也许会将你的未来导往完全不同的方向。“把当前事情做好,不要想太远。”没错,未来和梦想在前,而路,就在脚下。

  初次与肖丹发短信交流采访事宜时,肖丹说她大吃一惊,因为曾作为记者团副团长如今却要被他人采访,可说是缘份所系。

  肖丹是2008年考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应是08级学生。可今年本是09级毕业生颁发郭奖的时候啊。与肖丹刚一开始聊她便解释说,自己在大三时曾去日本交流学习,所以可以说自己是大五了。当谈到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时,肖丹坦言自己当初是看上了科大这个学校,其实对专业不太满意。但读了一年后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地恋上这个专业,发现这个专业似乎更适合她这个略偏文艺的女青年,便一直学下去了。肖丹还解释说这个专业更偏向于社会科学,学上去蛮有趣的。

  肖丹在三年时间里,学习成绩始终排名全院第一。当谈及学习方法时,她说,其实课程不是很繁重,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门学科,完成作业,几乎不费什么力的。平时自己有空时还会涉猎其他学科的东西,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学习,一定会有收获的。

  学习之余,肖丹积极参与各种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曾担任班长、学习委员、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等职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等各种奖项,曾参加第二届“安徽省百所大学百万大学生科普竞赛”,团队作品“增强现实互动科普读物”获特等奖。

  谈话中肖丹还特地提到辩论赛。她曾在担任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期间组织第二十届辩论赛,并在第十九届辩论赛上获得“优秀辩手”的称号。作为记者团副团长的她,曾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文章。如此丰富的社团活动经历与如此好的学习成绩的结合不由让人惊叹,她确实在学习的同时游刃有余于各种社交活动啊!

  当问到将来有何打算时,肖丹深情地说道,时间过得好快,再过几个月便要离开这里了,下次坐车都不用转车了。我以后会去中科院继续学习深造,从事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个人觉得研究社会科学还是在国内比较好,毕竟在中国研究中国更方便些。另外自己是独生女,希望自己可以离父母近些。

  其实,任何成绩的取得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肖丹深知这一点,因此她给师弟师妹们的赠语是:以大毅力成大事业!

  自信、阳光,这是记者对核院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缪佶朗的第一印象。当他面带微笑地接受采访时,除了那种自信的气息,我们无法把他与在院系中独领的郭奖获得者联系起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

  缪佶朗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科大的,为何选择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核院,他的回答是“参与关于核能的研究,是我一直的目标。”也许是受到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父母的影响,他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核院,“其实我一开始对核院的理解也有误区”,缪佶朗坦陈。即使如此,核科学仍然是他一直不变的目标。在进入科大后,他便将进入世界一流研究生院作为自己本科四年的目标。在谈到未来的目标时,他也有明确的想法,“我想在大学当一个教授,这样就能一边从事前沿的科研研究一边跟一群高智商的天才学生们交流了”,“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目标就是缪佶朗学习研究旅途中的长风。

  谈到科大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时,他提到的是大二光学课程结束后,老师邀请感兴趣的同学到实验室工作,正是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带着对科技与学术的巨大兴趣,缪佶朗在学习与科研的路上一路向前。除此之外,他很注意将所学应用,在他的经验介绍中也重点提出了关于“学以致用”的建议,在2011年暑假,他主动联系并获准到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实习,在一个多月的实习中,给同事们留下了科大学生好学、学习能力强的印象。

  虽然成绩优异,可缪佶朗却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擅长打乒乓球、拉小提琴,文艺气质浓厚,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能将科技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学习中,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多次成功结合所学完成科技文艺作品,并在班级展示。在科大的四年中,缪佶朗参加了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包括一直坚持在芳草社参加义务家教活动。在2010年暑假,他还成为第26届世界大会的志愿者,并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的称号。他认为,这些课余活动是科大繁重的学习生活之余的很好的调剂,可以丰富课外生活,特别是志愿活动能在个人价值实现中获得成就感。


CA88会员入口
上一篇:大学新生活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闲鱼的C端复兴:个人卖家的流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