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88会员入口爱国是大学文化的传统

分类:【通知公告】发稿时间:2024-07-27 13:18:56 来源:ca88苹果手机登录 作者:ca88手机版登陆唯一官方网站浏览次数:20

  我对大学情有独钟,参加工作后,我经常利用到外地参加会议的间隙时间到大学里走走。比如会议八点半开,天还没亮,我就算好提前量打车看大学去了,等到了大学,天也亮了。如果大学坐落的集中的话,我一次便能看上两三所大学。到目前,我已去过国内近八百所大学。我打算建个世界上最大的关于大学的网站,用联合国通用的几种语言把这些大学介绍一下,我还想申请吉尼斯之最,成为世界上走过大学最多的人。

  每年新生入学后,大学里一般都要开展诸多针对新生的教育活动。在与新生的交谈中你会发现,很多学生对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压根就没很好地思考过,或者说对为什么要读大学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他们常常想得很简单:等以后再说吧。事实是,有些学生还没“来得急”考虑好这个问题,大学的四年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大学生们清楚地懂得大学四年应当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应当怎样发展。

  一些大学生常常这样回答他们对大学的理解:大学是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这样的回答并不错。从有大学那天起,大学就具有知识传授的功能。人类只有把先前所创造的知识不断地传承下去,人类才能更好地得以发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社会的至善至美。从这一点来说,每个置身于大学的学子,真应当有一种不怕吃苦、忘我的学习劲头,努力攀登人类知识的高峰。但是,仅仅具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这还不是大学的全部,在更深刻地了解了大学的本质属性后会发现,大学更是一个育人的场所。置身于大学的学子们更应当懂得这样的道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而人生的价值需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毫无疑问,大学生们应当确立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热爱自己的爱国并为之奋斗!大学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传统。

  学界公认的最早的大学诞生在法国的巴黎和意大利的波隆那,大约建立在1176年的英国牛津大学紧随其后。

  为什么有了牛津大学?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英法关系开始恶化,于是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便下令不允许英国的学生再到法国求学。亨利二世国王的考虑是,英国应当办自己的大学,培养服务国家的人,以维护英王朝的统治。他说:“英格兰不至于缺乏服务上帝及国家的优秀人员”。由此看出,牛津大学的建立正是英格兰为“笼络人才”,培养为本阶级服务的传承者而做出的明智之举。从史料上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所大学完整记录的历史能超过牛津大学。牛津被世人公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据统计,牛津大学先后培养了二十多位首相,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许多人在高科技领域里把握着高层次的信息宝库,也有的在人文界出人头地。可以说牛津大学对英国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们可以把时光追溯到16世纪末,1588年大英帝国借西班牙帝国衰弱之机,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由此取代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建立了第二个“日不落帝国”。之后,大英帝国开始不断扩大海外殖民地,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1815年在拿破仑战争中获得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大英帝国在国际、军事上的强权地位,工业更是让英国取得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约3000万平方公里。不知有谁能说清楚,大英帝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牛津大学代表的英国大学为大不列颠做了多么大的贡献?

  谈到大学,不能不提及哈佛。哈佛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哈佛最初是由英国人建立的。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改装”了哈佛,在此基础上使哈佛有了今天如此的影响。哈佛先后培养了36位总统,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人为什么要在美国建立这样一所高等学府呢?

  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出来之后,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美洲,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当中有一百多名清,曾在牛津和剑桥接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优等的教育,确切地说,更是为了使英国的文化传统能够在美利坚这块新开辟的土壤上扎下根并得以枝繁叶茂,使早期英国殖民者能够在美洲大地长久统治下去,他们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谈到哈佛时,有一位哈佛前校长普西(Nathan.M.Pubey)曾这样说道:哈佛最希望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人,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延续加强世界生活优良品质,培养有知识和有信念的人。

  可以说,上大学只是为了自己,而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为国家服务的品质是很难被哈佛录取的。众所周知,哈佛的学生录取条件是很严格的,在诸多严格条件当中,有一条是看申请者在此前是否有类似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志愿服务这样的社会经历,没有这一条,即便你的文化课成绩再好恐怕也要被拒之哈佛大门之外的。也就是说,哈佛不培养“书呆子”,哈佛希望培养的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的发展有所作为。在哈佛大学所规定的学分里边,就有要求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的学分。

  前段时期,国内某电视台一直热播着《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的主旨就是帮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很多大学生讲他们都看过这个节目。因为没有时间,加上我觉得这档子节目只能算得上一种休闲娱乐,思想性不深刻,因此我基本上不看,确切点说,我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期。我爱人几乎每期都看。或许是为了证明这个节目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吧,有一次我爱人对我说,“你不是说没有意思吗?你看这期就挺好。”听她这样一说,在该期节目复播的时候我把这期节目完整地真看了一遍。我觉得《非诚勿扰》办了这么多期,就这期还有那么点意思。

  这期来了这样一位小伙:哈佛毕业、长得帅气、在北京创业。以往每期节目不用到最后的环节,台上的女士们便没有几位留灯的,这期却正好相反,直到节目最后也没有几盏灯关掉。我跟我爱人说,先关灯的那几位是因为没有信心了,她们知道反正是不会被牵手的。这样,这位哈佛的小伙子就有了绝对的选择权。这时,这位哈佛小伙子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千万,你将怎样生活?”或许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影响吧,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孝心,第一位女孩做了这样的回答:“我有一千万,就领我妈去旅游。”能够看出来,听到这样的回答,哈佛小伙并不满意,但是他克制住了。或许是为了显示东方女孩“爱才不爱财”吧,第二位女孩,也是他的心动女生回答说:“有一千万就有一千万呗,还像往常一样生活”。这时,这位哈佛小伙子的“绅士”风度荡然无存了。他显得十分生气,用不算流利的中文说道:“有了一千万怎么只想旅游呢?怎么还会无动于衷?我为什么要上哈佛,为的就是学知识,为了有钱,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我两次去过哈佛,在哈佛大学里,你会感受到哈佛学子那种向上的力量。在哈佛传承着这样的大学精神:“入则增长智慧和才干,出则服务于祖国和人类”。哈佛能有今天,正是因为秉承了这样的育人传统。哈佛小伙子用他在哈佛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给《非诚勿扰》的嘉宾们、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孝敬父母没有错,但这不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这仅仅是“小德”,读了大学,心就要大了,就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追求,就不能仅仅想自己家这些小事了,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己。我想这堂“课”也会使许多大学生产生这样的看法:西方大学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很重视的。这一幕,一定会更深地印刻在欲被牵手的女孩脑海里。最后,哈佛小伙没有牵他心动女生的手,他“失败”而“潇洒”地离去了。

  提到美事学院(TheUmledStaleMilitaryAcademy)大学生们一定感到陌生,提到西点军校(WestPoint)大学生们一定都知道。西点军校就是美事学院。这所学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它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中国黄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这样几个名字代表了西点军校的荣耀:美国第十八位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曾任美国南北战争后期联邦军总司令,184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毕业成绩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年以来最好的,1919年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20世纪30年代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官至五星上将。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任过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第一个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统帅,是美国唯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巴顿将军,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政府和人民的高等荣誉,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巴顿,一个让法西斯分子闻风丧胆的名字。西点军校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军人仅仅会打仗就行吗?显然不是。我去过西点军校,在美丽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神圣的教堂。在教堂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排排经书。导游员介绍说,西点军校的学员们经常到这里做礼拜。在教堂内正前方的墙面上,用英文刻着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读了这三个词,不知大学生们会有何种感想?军人,光会打仗是不行的,更要有头脑,要知道为谁打仗。作为一名军人,应当清楚地懂得自己的责任,在服务国家中争得荣誉。

  创建于1701年的美国耶鲁大学在世界上也是名声卓著。1638年,北美康涅狄格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牧师约翰.达文波特牧师认为,教育可以让欧洲文明在美国生根,遂倡议建立大学。虽然他的计划屡屡受挫,但其思想却影响了许多人。耶鲁大学我也去过。在宁静优美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尊雕像,它是为纪念内森.黑尔而立的。内森.黑尔是谁?他是耶鲁早期的一个学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内森.墨尔被英军俘虏了。英军想利用他的年轻来劝降他。别说是在那个年代,即便在今天能成为耶鲁的一名学子也是很荣幸的事情。英军问到:“你若不投降,马上就要处死你,你真的没有遗憾?”内森.黑尔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有遗憾,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就这样,内森.黑尔被英军残忍地杀害了。今天,内森.黑尔的肉体早已朽掉了,但是他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被永远铭刻在耶鲁学子、美国学子乃至世界学子的心中。从耶鲁走出的名人很多,有当总统的(大布什、小布什、克林顿都从耶鲁毕业),有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资产万贯的产业巨头等,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母校在校园里为他们树碑立传的殊荣,因为内森.黑尔作为他们的学兄早已代表了耶鲁追求使学生“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这一至高的精神境界,只可迎头赶上,或与之并驾齐驱,不可超越。

  谈到大学的爱国传统,我还想向大学生们介绍一下德国的柏林大学。1810年,时任德国内政部宗教和教育司要职洪堡先生组建了柏林大学。今天,我们所谈到的现代大学,就是以这所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的。

  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击败了普鲁士,强迫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并且关闭了耶拿大学和哈勒大学,德皇室仓皇出逃至普鲁士的梅梅尔。这一战,使德国感到极大的耻辱。为了用精神力量来补偿这种心灵的创伤,普鲁士政府极力地创建了柏林大学。洪堡提出了培养“完人”(VollstaendigeMenSchen),又译“完全的人”的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他在《立陶宛学校计划》一文中提出,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三个阶段,其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完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为大学教育做准备罢了,因此大学教育便成为培养“完人”最重要的阶段。那么什么是“完人”呢?在洪堡看来,所谓完人,也就是“有修养的人”或译为有教养的人。而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是体现了完美无缺的人性的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参阅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0页。)依据洪堡的教育思想,首任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发表了“致德意志人民”的著名演讲,他大声疾呼只有靠文化与教育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自立。所以,柏林大学一开始的办学宗旨就非常鲜明:坚决培养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人。联想一下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发起,这其中折射出许多日耳曼民族狭隘的爱国主义情绪,与此同时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的是,德国大学文化中贯穿的这条爱国主线,还是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成长的。我去过德国。有天晚上乘车回宾馆的途中,车子被前面一群驻足的人给挡住了。这些人为什么不走了呢?我们也随即走下了车。一打听,原来是成群的青年人正穿着旱冰鞋在马路上滑行,而此时所有路过的行人和车辆都停在路旁等待着这些年轻人通过。“要等多少时间呢?”我在心里嘀咕着。结果足足等到四十多分钟最后一个滑旱冰的青年过去后路边的行人和车辆才开始通过。我被震撼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显得烦躁、强行穿过马路,也没有一辆车欲摁着喇叭硬要通过。这是素质啊!导游解释说,这样自发的强身健体运动在慕尼黑市每月要进行两次,市民们都很支持,他们认为青年人强大国家才能强大。

  在法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她就是圣女贞德。1337年——1453年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贞德即生活在这个年代。翻开世界战争史,百年战争当属世界上最长的一场战争了,断断续续打了116年。贞德是个身材弱小的女子,出身在一个平常人家,没上过学,整天放牧度日。然而,当战争的烽火燃烧到家园的时候,贞德却表现的无比勇敢和坚强,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她毅然选择了从军。像中国的花木兰一样,她女扮男装,英勇驰骋在战场上,特别是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奥尔良战役中,给了英军沉重一击,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捷报传来,整个法国一片欢腾,法兰西出现了胜利的曙光。后来十分不幸,贞德被英军俘虏了。英军对贞德实施了多种酷刑,但贞德宁死不屈,她响亮地说道:“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英军实在奈何不了贞德,便在卢昂城下推(堆起)起干柴,将他活活烧死。刽子手担心有人收拾她的骨头,便将骨灰投到了塞纳河中,贞德牺牲时尚不满20岁。

  贞德的爱国壮举,极大地激起了法兰西人民的爱国热情,在贞德的鼓舞下,法国人民最终打败了英军的入侵,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贞德,这位看似“渺小”的弱女,成为拯救法国的英雄,她的英雄事迹不仅被法国,也被世人千古传颂着。席勒、萧伯纳有过《奥尔良的》、《圣女约翰娜》的作品;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笔下也描绘过贞德的形象;贞德的故事还被创作出多部音乐作品,改编成影片。特别是在法国的大学里,贞德的故事还被编到教材当中,贞德的爱国精神成为法国大学教育引导学子们的优秀素材。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国际上的一些社会组织纷纷进行“谁能称得上千年伟人”的评选,评选的结果常常不是马克思便是爱因斯坦,马克思当选的次数要多些。应当说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马克思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可以说直到今天,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也愿意到马克思那里寻找一下答案。可是爱因斯坦为什么亦能榜上有名呢?我看过《爱因斯坦传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还阅读过《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立者,20世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及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的发明爱因斯坦也是功不可没。他还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治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因此,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贡献,自然会被大家公认,但是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榜上有名除了他的这些如此巨大的科学贡献外,他的人文思想一定给他添了不少分。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崇高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爱因斯坦还说,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只有奉献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不应当是个专家,而应当是个和谐的人。“奉献社会”,“和谐的人”,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们有理想,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一位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统一了起来的科学家、思想家。了解了这些,对爱因斯坦能够在“千年伟人”评选中榜上有名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有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看得过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无数事例说明,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得为什么掌握专业知识,要知道为谁服务。

  尝问群曰:“今方彼邦,以孔子为大将,孟子为副将,率数万骑来攻我邦,则吾党学孔孟之道者为之如何?”咸不能答,曰:“小子不知所为,愿闻其说。”曰:“不幸关逢此厄,则吾党身披坚,手执锐,与之一战而擒孔孟,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大学们从这段对话里领悟到了什么呢?用我们通常的理解我想大学生应当得到这样的认识:一定角度讲,知识是不分国界的,但是,掌握知识的人是有祖国的。大学爱国文化所要求我们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在大学的发展史上,还有一个人也很有影响,他的名字叫约翰·纽曼。他毕业于英国的牛津大学,担任过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的校长。他写了一本名为《大学的理念》的著作。在这里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英国大学数百年的办学传统和他本人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理解。他明确阐明,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大学即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才人”的机构,纽曼认为,“如果一定要为大学课程制定一个实际目的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良好的成员”。约翰.纽曼的思想对西方大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使青年学生能够树立和追求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在未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中世纪,近代社会是这样,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同样是这样。20世纪70——80年代末,美国的年轻一代,抛弃传统的公民伦理观,对吸毒、暴力和故意破坏行为情有独钟,缺乏对国家的责任,为此遭到社会的指责。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十分强调公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要求大学进行改革,加强管理、恢复严格的纪律教育和教师的权威,传播明确的公民道德标准,恢复传统的价值观,我们有些大学生往往片片(面)地理解西方的大学,认为西方的大学有极大的自主权,愿(意)怎样办就怎样办,事实不是这样,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再大,也不能允许你脱离为国家服务的轨道,爱国教育“天然”就是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作为大学的一个传统是必须不断传承下去的。

  从这样的视角看大学,是不是可以把我国的大学追溯到2500年前?在那个年代我国就有《大学》这样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大学》开篇便阐述了什么是无形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明德”是指有大学问的人,应当弘扬(“明”)大德(“明德),即修身、治国、平天下;“亲民”是指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利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则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谓之“至善”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大学》虽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形大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这里强调的“大学问”即学问多的人应当懂得最大的道理,有最高的善性,最高的人格——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今天大学所要完成的培养人的任务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大学》里的另一段话揭示了这层内涵:“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有一年我去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学。我发现在校园里有一块石头非常醒目,石头上刻着“不器”两个字。应当怎样理解这两个字呢?“不器”,出于《论语》中的《为证篇》,在“不器”之前还有“君子”两字,即“君子不器”。这句话仅从字面来看,可以理解为君子不是器物,不是东西(这不是骂人),君子应当仅仅不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应当多才多艺。当然《论语》中讲得的“君子不器”,还有更深的道德层面的含义。我国自古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文化理念,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心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由此可见,大学问的人,不能仅仅想自己的事,因为学问大,所以才见识广,才应当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信念。这使我想起了宋朝时有个叫张载的学者。张载的名气很大,无论在哲学、思想及教育方面都堪称十一世纪的世界级大儒。张载很有爱国的思想,他年轻的时候,宋国的敌人是大夏国。为了抵御战争,张载曾到西北找范仲淹要学兵打仗,范仲淹感到张载是个读书的料,就送给了他一本《中庸》让他回家读。后来,张载读得很好,成了有大学问的人。张载认为,有大学问的人,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里的“他人”可以扩而广之为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应当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大学问者着实是应担当民族大任的,为国谋利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始终被中华民族所追寻。2005年,前主席连战来访问。连战应邀在北大做了一次演讲,演讲中连战便引用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来与年轻的大学生们共勉,倡导大学应当培养自己的“为人”思想。早在2003年,总理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即用张载的上述四句名言作演讲的结束语,以寄予年轻的一代。2007年4月,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在日本京都一所大学对学生讲“立命”时,又把张载的这四句话介绍给了大学生,并解释说,立命就是要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社会;为天下开太平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总之,大学问的人,应当是一个爱祖国、有社会责任、担当大任的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出现了极为耻辱的一页:诺大的满清帝国,被太平洋上的一个弹丸岛国日本给打败了。甲午海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痛。与当年拿破仑打败德国的背景很相像,国人愤怒了,一些志士仁人硬是咽不下这口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纷纷要求维新变法。要想重新崛起,雪掉耻辱,就必须废科学(举),办大学,培养为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的人。当时维新变法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科举、建学校,于是中国有形的大学,即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了:1895年,北洋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学纷纷建立起来。

  1915年他担任北大校长时,他同时还是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身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教育机构和最重要的研究机构的。他在德国留过学,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受到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影响。他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主张大学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使用。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发表了一番讲话,他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更何足以感人。

  为了引领大学的发展,初年的《大学令》则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可见,大学不是因为有了大楼才有名的,而是因为有称得上大师的人才得以存在的。大师的存在是实现大学价值追求的需要,仅仅有了大楼,学生只能成为器皿,不会有灵魂,不懂得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品德,有爱国的情怀。所谓大师,就是那些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鼓舞,能够推动学生前进的人。

  中国党诞生后,扛起了拯救国家独立的大旗。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党人创办了自己的大学

  ,为民族独立解放培养人才。现今的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该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陕北。1940年9月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重视和关怀。建校伊始,同志为学校确立了“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还多次视察过该学校,说,中国医大是我党我军创办的一所医科大学,多年来,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现在情况变了,全国解放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一定要把人民的医科大学办好。同志亦曾为该校题词:发扬红军卫校传统,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西南联大就是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九年,就读的学生不过八千,虽然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却为中国的胜利和建设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像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都是早期“联大”的学生。“联大”不仅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斐然,而且是当时“倒孔(祥熙)”运动和“一二·一运动”的发起者和策源地,在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堡垒”。有不少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还曾进入到国家行列。我几次去云南开会时,都抽空到西南联大旧址(坐落在今日的云南师大院内)看看,站在刻着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了的学生的纪念碑前,我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爱国学子的浴血奋斗,我们的祖国才能从烽火硝烟中走向光明。如今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烈士纪念碑成了大学爱国文化的写照,学校以此来激励和鼓舞后来的学子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七七事变”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央于1937年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即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大学校长兼党组。陕北大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国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大学。陕北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很明确:“实施国际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办学两年,陕北大学先后共培养了6000多名学生,吸引了3000多青年学子加入中国党。1936年6月,中央决定陕北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后方办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1941年,中央局决定将陕北大学,中国女子大学,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

  延安大学就坐落在圣地延安,吸引了大批爱国热血青年。同志亲自命名校名,延安大学是中国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为新中国解放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有的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有的在战场上英勇地牺牲了,还有的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发展建设最为急需,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宝贵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再加上“十年内乱”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还显得不很协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在校大学生已达3600多万的规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希望你们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希望你们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希望你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希望你们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希望你们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既富有崇高理想又始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为祖国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学生思想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上述可见,无论是党和国家的讲话,还是中央的一系列文件,都十分明确地要求大学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传承大学文化的爱国传统,把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大学生朋友们,放眼今日之大学,大学正日益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概括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话,可以说大学的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不爱国就没有必要建立大学,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概莫能外。


CA88会员入口
上一篇:科学时报:构建属于自己的大学文化 下一篇:全国超2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你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