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88会员入口“行动20年的汉语哲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分类:【学术讲坛】发稿时间:2024-07-09 01:46:48 来源:ca88苹果手机登录 作者:ca88手机版登陆唯一官方网站浏览次数:47

  (记者 李秀伟 )8月26-27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创新团队、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建构:行动20年的汉语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张江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院长刘森林教授、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洪汉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潘德荣教授出席并致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傅永军教授主持,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衷心的欢迎与感谢,希望各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享独到的洞见和思考。

  张江在致辞中表示,阐释学在中国正蓬勃发展,阐释学研究已越来越宽广,不再仅仅限于文本;其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当前学界的视野已经大大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扩大,他指出,阐释论能与知识论、价值论、唯物论那样在世界观的层面上探讨阐释学问题值得思考,希望阐释论与知识论、价值论等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为克服各学科之间的对立和隔阂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刘森林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21年前山东大学举办了“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的学术会议,随后成立了“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创办了《中国诠释学》学术集刊。今天,诠释学已充分发展,已是山东大学哲学学科重点发展的学科,诠释学的中国化建构取也得了突出的成绩。他指出,尼采提出“没有事实,只有解释”的观点,给解释学打开了空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现当代思想,更可以在中国诠释学传统中发现有益的思想资源。他强调,在对西方哲学是唯一普遍和标准哲学的批判性反思中,逐步建构具有中国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汉语哲学,汉语诠释学应该能做出重要贡献。

  洪汉鼎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2002年《中国诠释学》杂志创刊的初心和历程。作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刊人之一,他深切见证了20年来诠释学学科的发展与巨大变革。他从最初的学习与介绍西方诠释学理论,到如今思考如何塑造独特的中国诠释学,现在对诠释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满怀期待,希望《中国诠释学》继续引领学术方向。

  潘德荣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他与诠释学的深厚缘分,并对诠释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诠释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如何结合,是一个值得中国学者深入探索的课题。他表示要在创新中寻求发展,期待与会学者携手把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结合,与孔子思想的源头结合,把中国诠释学的发展向前推进。

  开幕式结束后,是四场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诠释学在中国与中国诠释学建构展开充分的探讨和交流。

  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系王庆节教授主持。洪汉鼎教授在题为“从诠释学到中国经典阐释学”的报告中,提出了诠释学作为当代第一哲学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中国经典阐释学的发展前景。他指出,诠释学不仅仅是解释文本的技术,更是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实践。在当代,诠释学已经成为一门普遍的哲学形态,是理解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一切现象的关键。中国经典阐释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注重传经、尊经、经世致用、为已之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中国经典阐释学与当代西方诠释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以此促进中国哲学走向世界。

  张江报告的题目是《“阐释论”的缘起》。张江教授指出,自然科学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确证性、普遍性,而精神科学的知识则具有主观性、价值性,因此精神科学的知识是否具有知识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精神科学知识的生产是通过阐释来实现的,阐释不仅仅是说明和重述本相,而且要发现和衍生意义。精神科学知识的确证需要通过公共理性的检验,只有经过历史与现实检验,反复出现,在生活世界生成实际效果的阐释,才可以上升为知识。阐释论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精神科学知识生产和确证的问题,为精神科学及其知识生产立法。

  傅永军的报告主题是“中国诠释学建构实践的检视与反思”。他认为,中国诠释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与西方现代诠释学东传密切相关。西方现代诠释学东传对中国诠释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经典诠释意识,激活了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功能;二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重建中国古典诠释学;三是通过与西方诠释学的平行对话,建构中国诠释学。他认为,未来中国诠释学研究应继续推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第二场大会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主任赵培杰主持。潘德荣在题为“德行诠释学:德之为道”中,从“道德经”的版本考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孔子与庄子思想的对比等方面,探讨了“道”与“德”的范畴及其关系。他认为,在传统中国思想中,较之“道德”与“德性”,德行应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源初范畴。“道”与“德”关系是:惟立德方能正心,而惟心正方能洞识“道”之所在;惟有行德,将所悟之道付诸践履,方能证道弘道。德行是道体,道是德用。从知识论诠释学立场看,坚持德体道用也具有合理性。德行诠释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立场观照世界、诉诸德行的实践哲学理念。德行诠释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我们在当代社会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教授在题为“阐释•诠释•解释•说明”的报告中,对阐释、诠释、解释、说明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释是四个概念中的总体概念,而诠释和解释是阐释的两个基本类型。诠释是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解释,解释是从要素出发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是针对要素进行描述性的解说,它既可以是阐释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概念分别标识了阐释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何卫平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从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与经典解释学”。他围绕黄俊杰先生关于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的三个理论问题,从“解释学”这一西方引进的术语的双重意义切入,结合中国及东亚的经典诠释传统进行探讨。继而深入解释学的“偶缘性”、“地域性”、“生产性”以及与“开端”的关联。他指出,通过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可以看到不同地域解释学的独特性和共通性。

  在第三场大会发言中,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启福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国学院景海峰教授在题为“‘理解’的三重意义”的报告中,探讨了“理解”的三重意义,并结合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思考。景海峰教授认为,传统的“理解”主要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近代以来的诠释学,则将“理解”作为一种普遍技艺,哲学诠释学则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立论,追问“理解的条件”。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面对经典时,需要调整心态,不必想象可以回到古人的真实处境中;而是要立足于当下,创造性的来把握何为“理解”。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张能为教授在题为“寻求新的伟大的东方伙伴会话”的报中,围绕伽达默尔的开放性思想姿态及其意义理解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相互倾听、对话、交流是解释学实践哲学创造性作用与意义的重要体现。真正的经验意愿,就是对真理要求的开放性姿态。伽达默尔关于远东思想尤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论述,公开明确地发出了需要积极“寻求新的伟大的东方伙伴会话”这一思想强音,为当今汉语哲学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积极的奠基性意义和有益的思想启迪。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王丁教授的讲座标题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诠释学循环”。王丁教授从现代诠释学的“诠释学循环”和“在世存在”结构切入,提出“在整体中存在”是“在世存在”的核心前提。这构成了现代诠释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谢林哲学之间的联系。谢林在1821年的讲座中从人类的知识活动出发,指出存在一个整体的前知识X,这与人的求知动力交互,形成了知识体系。因此,这种体系并不是固有的,而是人类解释行为的成果。这种基本的解释行为确保了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交流性。

  在第四场大会发言中,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吴童立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秦明利教授在题为“文学诠释学论纲”的报告中指出,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探索的空间,暂停日常时间,使其与作品中的时间相交融。每次与作品的接触都是读者的一次学习、自我发现和转化过程。这种自我转化不仅促进了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深入理解,还赋予文学经验深厚的诠释学意义。文学诠释学在哲学上探讨文学的深层意义及其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并围绕三个核心目标:问题指向、理论框架和基本任务进行研究。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李清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论我国早期‘知人’观及其对‘知言’观的影响。他认为,我国经典诠释传统主张通过“知言”来“知人”。这种“知人”观念始于舜帝大臣皋陶和禹的时代,被视为治理国家的核心策略,与“修身”和“安民”同等重要,强调通过了解人的“德”和其行为来“知人”。从夏、商到西周,这个观念不断传承和发展。这种深入的“知人”方法被视为高度的智慧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知言”观念。

  香港公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周柏乔教授在题为“《公孙龙子》及其哲学的诠释”报告中,认为公孙龙子是古代汉语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语言哲学方面:公孙龙子主张“名实相副”、“指物论”,认为指称词必须与指称物相符,才能正确地指称;提出了“离合论”,认为指称物之间的关系是离合相依的,指称词也要体现这种关系;公孙龙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开创了古代汉语哲学的新道路,为后世的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每场发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老中青三代学者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共同探讨学术理论、碰撞思想,分享研究成果,凝聚了共识。

  27日,圆桌报告会研讨会和青年诠释学先锋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诠释学》与汉语诠释学”和“《中国诠释学》与面向未来的诠释学研究”两个主题进行探讨。


CA88会员入口
上一篇:活动回顾做有作为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之道”第十六届博士生学术论坛纪要 下一篇:钢琴“即兴”及其意义 ——观李未明教授“和声的魅力与即兴的乐趣”讲座有感